微星科技

微星科技(MSI)创立于1986年,为知名计算机系统制造商。微星以OEM/ODM起家,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,产品多样,遍及笔电、主板、准系统与消费性电子,近年来深耕电竞产业,以MSI GAMING系列产品营销世界。微星目前拥有台湾、昆山、保安…等20几个海内外营销据点,遍及北美及欧洲。

经营自有品牌,全球化作业需求日增

2009金融海啸之后,MSI踏上自有品牌之路,相较于OEM/ODM时期,除了业务量加大不少,决策上也要求更为实时而透明。全球业务接单,台湾设计,大陆生产的布局,整体逻辑相当复杂,加上集团信息化作业不是只有一种技术手法及系统,如何结合起来?是一大课题。

集中管理,制度一条鞭

面对全球化,微星采取系统集中管理的对策,除了MES放在大陆外,其余ERP、SCM、CRM、HR系统皆架设于总公司。集中维运更扩及质量控管,一块主机版上1500个零件,皆有独立ID,甚么厂牌? 哪条产线? 经过哪些生产程序? 不管在哪个厂区制造的产品,每天都会把制造履历传回微星总部。林协理提到:其目的不单纯是为了统计,更是为了售后服务、通路营销与客服的细腻度。微星希望先建立一条鞭的制度,让各个营运点的作业模式得以适从。

期待以Agentflow支撑集团成长

在上述背景下,微星亟需要一个支持全球化的电子签核系统,来支撑集团成长,并藉由电子签核将各个内部系统间的数据化零为整;更重要的是,汰换掉使用近十年的老旧BPM系统。微星重新评估BPM系统,需求拿捏相当清楚。包含User角度,是否多国语系的支持、是否支持多浏览器以节省服务器的授权费、代理人机制完整度。其次是IT角度,是否为跨平台架构、是否支持多AD认证以简化大量服务器及账号的管理、是否支持多职能签核…等等,加上市场口碑的考虑,最终选择了Agentflow。

简化组织布局

跨国企业的信息架构,最难的就是组织的厘清。微星总部在台湾,工厂在大陆、品牌操作分布世界各地,就组织面思考,这些据点在当地都是一个法人的概念,等同公司对公司的协同作业;但相对的,你可以更有效率,要把独立的公司组织变成部门的延伸,或是功能的延伸。譬如说:工厂对工厂的RD,采购对采购的RD。虽然财务结报都是分开,但组织运作整合起来之后,分公司当成是一个部门的延伸,整个运作仍是一条鞭。

从PI流程开始拓展全球化应用

微星使用Agentflow开发的第一张窗体,即是全球销售所需的 (Proforma InvoicePI)预开发票流程。以往微星作OEM/ODM,代工或代设计的公定价都一样,没甚么改。但是自营品牌,订单毛利的签核就很重要。以前货做好就OK,厂商不用承担、不用管汇率的风险及区域价格,也不用管营销活动,但走向自营品牌之后,所以东西都要考虑。

而整个毛利流程控管得宜,结合自动补货系统,将库存风险降到最低,可以很快地去作市场调配,哪个区域卖得不好,哪个区域卖得很好,怎么去调补。而预开发票流程同时运用到核决权限表,如果毛利超过几个百分比以上,就直接打单,系统直接控管;并且系统判断有无超过下单额度(Over Credit)或是发票逾期(Overdue),如果这些财务面的问题,会自动挡下来,窗体会流向到财务部门去放行,业务再来解释,为何下单额度了还要出货,整个全球控管机制就整合起来。

从流程面落实IT分工

全球系统集中管理之后,2~3个人要了解1百多张窗体,又要摸熟每个系统,同时又要参照集团的商业规则(Business Rule)设计作业流程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。Agentflow的角色就在于把各系统中的商业规则运算部分抽离出来,全部再用Agentflow整合在一起。因此,管流程的还是管流程,管ERP的还是管ERP,管订单就到知道毛利、PI的签核。系统合作之前,先把分工谈好,以流程系统来落实,才有可能去运筹全球化的信息作业。

Agentflow支撑起微星千亿营运

微星大量应用iframe页框把跨系统协同作业拉至前端,不管用后面用甚么开发,能把URL页面叫出来就好了。留下版本,其他都是透过WebService,把ERP、HR、CRM 、MES…等等平行系统链接,让IT系统的效益放大,把华东、华南两个厂区作业作串连,对于年营收超过1000亿的微星,Agentflow也能轻松满足整个企业运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