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及成企业
专攻中高阶金属机壳的及成企业,已在手机、数字相机等产品的表面处理市场,树立相当程度的优势,但为了增强营运能量,仍不断追求创新,在2008年间凭借深抽技术,将铝板材运用于笔记本电脑外壳,使高阶笔电得以具备金属触感与亮丽外观,因而备受业界瞩目。
伴随外在环境改变、业务型态多元化,且跨厂区协同作业需求节节攀高,倘若其间诸多作业流程,还驻足于传统传签模式,肯定无法满足需求,故亟需藉由Message Engine穿针引线,促使信息流快速轮转,故该公司决定引进1套崭新的企业流程管理(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;BPM),作为e化骨干,据以满足其营运管理需要。
专注于可携式3C产品结构零组件之设计、制造的及成企业,目前已针对铝镁合金机壳、塑料外壳、连接器等各式客制化零组件,累积了1站购足的服务能量,期望藉由模具开发、制造成型乃至外观表面处理之一贯性研发制造能力,佐以全球布局之设计制造据点,提供给客户更具竞争力的质量、成本与速度。
随着产品多元性不断扩大、跨厂区(注:含括台湾、昆山、珠海、马来西亚槟城等不同厂区)协同作业需求逐步增高,因此该公司亟需凭借信息流的有效畅通,佐以奠基于Event Trigger的自动化运作机制,继而朝向设计标准化、生产效率化、管理自动化等3大目标前进;意欲推动这些进程,显然必须倚赖强大的BPM平台,赖以构筑强韧的Message Engine,进一步延展成为信息流主干(Information Backbone),架设起传递信息、Launch Process的中介桥梁。
及成过去先后部署过2套BPM产品,亦已发展电子表单系统(E-Form),然一来囿于产品的本质与功能,已甚难满足该公司组织变革、业务拓展之后的崭新需求,二来原本设置于供货商的开发小组,也因经营权更迭、人员异动等变故而消失,使得Migration难度变得相当高;再者,对于内部开发人员而言,原先产品所对应的Coding负荷颇为吃重,难免对流程设计效率多所影响,无法契合主管所赋予之「1个Form在2周内开发完成」期望,因此,该公司决定引进1套新的BPM解决方案,并随即进入产品评估阶段。
凭开发难易度等条件 审慎遴选合宜BPM
基于过往的使用经验,及成此番在BPM产品的遴选上,可说煞费苦心,依该公司营运事业中心暨信息部副总经理吴继民的标准,除了得检视流程引擎的功能与效能外,也更加重视供货商的支持能力,以及产品开发的难易度。
他指出,按以往经验,有些BPM产品,其供货商历经经营团队换手等,导致原本开发小组「名存实亡」,此时客户端若欲要求升级或新增功能,已别无他法,必须重新布建1套迥异于过往结构的全新版本系统,否则便只有沦为孤儿一途,凡此种种,皆非及成所乐见之事,故基于安定感起见,更需严加检视供货商的支援能力。
此外,肇因于外在环境丕变、竞争形势升高,导致许多作业流程都必须横跨不同厂区,所以亟需倚赖Event Trigger之环环相扣模式,据此延续自动化机制,故公司经营阶层对于信息回馈速度的要求,肯定比从前更加殷切,在此情况下,BPM产品对于开发者之亲和度高低,亦成为另一重要关键。
几经评估,及成最终择定导入由华苓科技所提供的Agentflow解决方案;对此吴继民解释,综观市面上多数BPM平台,都植基于Java开发言语,也多能提供拖拉式的友善接口,因此,若从功能或效能等角度观之,似乎都颇具同构型;然该公司对于BPM之导入,其实并非初来乍到的新手,早已具有清晰明确的前端需求,故供货商日后首要之务,是要协助及成把既有E-Form逐一移植到新平台,而在这过程中,其同仁对于新平台的学习曲线,究竟是大或小? 而在移植与测试的阶段,供货商协助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速度如何? 相关业务或顾问人员的态度如何? 在在都应加以审慎观察,而华苓Agentflow在通过层层考验之后,遂能获得及成的青睐。
值得一提的,透过华苓服务中心所提供的KM讨论区机制,俾使客户端开发人员,能够从中萃取Agentflow顾问或客户所贡献的知识与经验,且可藉由一些颇具参考价值的程序范例,快速累积产品开发知识,此与及成所企盼的「2周内快速开发电子表单」期望,自然不谋而合。
吴继民另补充,不可讳言,任何流程的开发前夕,都需要因应前端需求访谈一事,花费一些时间,此乃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必要前奏,然这部分一旦确立后,就不宜在开发阶段耗掉过多时间,因此他要求,不论是ERP、AP、OP、DB或E-Form等各系统小组,都要指派专责的同仁,负责建立函式库(Library)、Function Code,从而为每一应用系统开发API,以满足流程窗体的实时呼叫需求,如此便可大幅加快BPM流程的产出速度。
按此模式,公司期望任一窗体都能在2周内开发完成,此后待运作更趋成熟后,甚至还可将开发时程压缩到1周以内,毕竟信息部属于服务单位,绝不容因为自身瓶颈,而对用户需求有所延误。
有了API,除可加速流程开发进程,吴继民亦认为,Table Schema事小,但各项Event在被追踪稽核的历程中,难免涉及诸多Checking List,其背后都对应到不同商业逻辑,这些逻辑就好比「黑盒子」一般,恐非开发人员可详加掌握,惟一旦透过不同系统的API,便能与这些运作逻辑紧密挂钩,确保各项逻辑均无遭致Bypass之虞,重要性不言可喻;至于这些API从无到有的孕育过程,则有赖内部同仁与供货商通力合作,俾使工具、Domain、流程等不同元素,得以融会贯通。
信息流主干坐镇 驱动异常管理、重点管理
身为企业高阶主管,要看的东西确实很多,故信息系统所应提供的助力,是设法挹注必要的数据分析功能,甚至透过红、黄、绿等不同灯号的状态显示,方便用户能轻易执行异常管理、重点管理,让许多问题可被事前掌控。
从这个思维来解读Workflow或BPM,即不难得知,此类平台虽无从直接处理各项事务,但绝对可扮演称职的信息流主干,进而协助事务处理的质量与速度,对此吴继民形容,要把车子驶向何方,并非由BPM来决定,但有了它的辅助,肯定可让车子既稳又快地朝着既定方向前进。
因此,在建构企业信息流主干的过程中,及成信息部也根据经营管理角度的关键绩效指标(KPI),针对各项数值订定不同警示点,然后配合仪表板、灯号控制等一目了然的呈现方式,裨益主管能充分掌握各项Event的状态,且可清楚知悉现实与目标之间的落差值;在此情况下,假设物料、产能、质量、排单、零件、期程……等不同数值,其间任1项达到警示点,即可由Agentflow启动必要流程,接着以电子邮件、Message抑或E-Form的Trigger方式,让相关人员都能立即获得提醒,随即赶紧解决问题。
另由于流程窗体具备逐级上报的意涵,而每一关卡都可搭配时效方面的警示点,所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,倘若某一关卡被延宕过久,因而逾越警示点,此时系统便会自动发出跟催通知,且将留下记录,所以相关人员为免影响考绩,也必须上紧发条,尽快处理异常事件,如此一来,也等于营造出相当程度的鞭策效果,力阻各项异常事态之扩大、蔓延。
而在建构Event Trigger机制之余,该公司为了确保其间所流通的数据都具一致性、同步化,从而避免滋生管理困扰,因此,在向旗下各据点推广Agentflow的过程中,特别要求打破各厂区的本位主义,连带针对环境建置事宜,做了一番整顿,如今举凡人资与Active Directory不同步、Active Directory与所有应用系统账号不同步……等怪异现象,都已一扫而空,此乃该公司此番导入BPM,连带获致的另一大收获。
对此吴继民打趣地说,藉由这般整顿,现今任一新进员工加入及成,都可凭单一账号通行无阻,同时启动电子邮件与各项应用程序,连带产生「来到了不错的公司」之感觉,进而增加对企业的忠诚度与向心力;另一方面,对于已离职的同仁来说,一经挥别及成,其账号便会立即失效,藉此防堵企业管理漏洞。
发展至今,不管是品保8D、ECR/ECN、询价、派车……等各式业务流程,都已逐一附挂于Agentflow平台之上,而任何经由Agentflow启动的流程窗体,历经签核完毕,其结果亦将反向同步至底层Fundamental应用系统(譬如IFS ERP、PTC IntraLink或其他文件管理系统)。
至于导入效益部分,吴继民则指出,除了有助缩短作业时间、协助主管掌控进度之外,其实更显著的好处在于,方便及成高阶主管进行事后分析,他进一步解释,原厂华苓伴随Agentflow提供了1个Framework,个中不仅含括流程引擎,也有其开发接口,俾使用户可藉此开发客制化配套工具,而及成也运用此一基础,延展出许多实用的报表工具,故当任何流程窗体签核结束后,相关结果都随即复制到主管信息系统(EIS)入口网站,以利管理者进行深度分析或交叉分析,据此促动决策质量的不断优化。
打个比方,主管可将「客户报价需求」、「得标率」等相关窗体结果予以汇整,从中进行交叉分析,藉此明了报价的高低,与及成实际得标率之间的关联度,且其得标率的分析维度,还可细腻区分为客户别、产业别、物品类别…等不同属性,与此同时,得标率及公司营业毛利率之间的联动关系,佐以KPI的对照性,全都可透过报表一目了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