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舒科技

3年多前藉由商业流程管理(BPM)解决方案,成功建造了售后服务系统(RMA),并因而赢得「全球BPM与Workflow杰出成就奖」亚太区银质奖殊荣的康舒科技,对于BPM、Workflow技术的应用心得,可谓相当纯熟。然而,扣除掉前述的RMA,以及链结企业资源规划(ERP)系统的请购、采购等作业流程,至于其他类型的单据,则多未被导向BPM电子化呈核模式,而探究这些窗体的运行过程,仍隐约夹带着若干传统操作习性,为何未选择让BPM应用触角,得以从RMA、请采购延伸到其他领域? 且看该公司信息部资深经理姚永华对此事的解读。

面对BPM,我比较倾向将之定位为ERP的外挂系统,负责让数据传递的过程更形顺畅,相对侧重于窗体签核的功能意涵。

在此前提下,我的想法是,牵涉到金额、权限的作业,譬如售后服务、请购、采购等项目,都很适合藉BPM来运用,亦即让整个单据的呈核过程,都在在线直接进行,但至于其他型态的单据,碍于一些限制,至少在现阶段,比较不宜被套用到BPM;否则硬要为了无纸化而无纸化,反倒容易形成资源的浪费,而且也无法达到预期的实时性效果。

应用环境若未臻成熟 反倒滋生2套帐乱象

我举个例子,有些偏向记账定位,而且数量又很大的单据,譬如入仓单、出仓单、调仓单、甚或验收单等,都比较像是早期的传统单据,尽管也需要将其计算机化,甚至被纳入BPM应用范围中,但持平而论,他们充其量只算是记录性质的东西,较诸前述售后服务、请购、采购等明显涉及金额与权限的单据,相对没有如此至关重要。

那么,该在哪些主客观条件的配合下,才适合将入仓单、出仓单、调仓单、验收单等窗体,逐一导向BPM? 我认为,必须待至整个网络环境趋于强健,而且上下游都配合良好,才是水到渠成之时,否则一味冒然实施,便有可能出现2套帐的问题,结果反而是不好的。

意欲检视网络环境,举凡计算机硬件、网络带宽等环节,都将是值得考虑的重点;一旦这些条件良莠不齐的话,便将产生1个现象,亦即操作员必须花上一段时间来输入并上传数据,而该笔单据,纵使立即被主管审核过关,也得再耗上一段时间,才会被放行到下1关,整段作业流程便将为之担搁,而犹如堆骨牌般,第1个卡住第2个、第2个又再卡住第3个…,则后续一连串单据的行进过程,全都将因此而延误。

试想,当碰上材料需求孔急之时,明明已心急如焚,但却因单据旅行过程过于缓慢而遭致延宕,如何能不让人叫苦连天? 久而久之,操作员自然会觉得此类系统的实用性不高,帮助也不大。

如此一来,可能会造成什么结果呢? 便是迫使操作员走向回头路,按照以前纸本单据的作业习惯,先满足当下入仓、出仓或调仓等作业需求再说,但毕竟公司言之凿凿要求窗体电子化,那该如何是好? 很简单,那就等到下班之前,把这些暂记在本子上的资料,先用计算器加减乘除一番,最终才1次输入至计算机之中,于是乎,第2套帐就这么产生了。假使一个个用户都套用这般模式,至此即不难确定,原本期望藉由BPM所营造的流程自动化效益,根本是走了样、乱了套,反倒逼使操作员被迫做2套帐,真是何苦来哉? 我所谓的资源浪费一事,便将由此产生。

BPM应用效益良窳 仍端视使用习惯是否养成

我再次强调,一旦上了BPM、Workflow,即意谓着后续处理流程,必须绕行1关接着1关,看起来实用性甚高,但有时就是会因一些突发状况,反倒衍生更多不便利性。打个比方,假使主管适逢开会,该作业流程就有可能被延误2小时,有人或许会问,主管开会不都携带着笔记本电脑? 会有签核上的困难吗? 但就实地观察,许多主管在会议过程中,顶多是藉由计算机收发电子邮件而已,会趁着此时登录系统的机率,可说微乎其微。

再者,我也曾发现到,有些同仁临时被指派出差,得赶紧就借支、安排时程、预约宿舍等事项提出申请,也往往碍于负责批核的主管,因出差或请假而未进公司,致使该项明明急如星火的申请单,硬是被卡得动弹不得。

为了解决这些突发状况,信息部同仁也只能尽量采取配套措施,设计让系统能自动发信给主管,告知对方「您有1份xxx窗体待签」,希冀能把关卡阻塞的机率给降低。但坦白说,这样的作法也只算是尽尽人事罢了,因为谁知主管人是否在外面? 会不会收发电子邮件? 而这些主管每天收到的E-mail动辄以数十封计算,则系统所发出的提醒信函,又是否被大量信件所吞没?

不过,就康舒实际应用情况来看,有一些作业流程,一经导向电子化签核之后,运作过程确实相对顺畅。譬如RMA,该作业原本便牵涉到金钱,拥有相当程度的签核需求,但它也相当敏感,往往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,考虑及此,我们便减少该项作业所须行经的关卡数,从而把流程延误或阻塞的因子降到最低。

事实上,许多窗体塞车的现象,多是被卡在主管层级,但主管地位如此重要,因此不论任何窗体,皆无可能跳过主管的审核,而直接走向下一步骤,且那些被「延误」到的基层员工,更不可能对主管开骂,因此,意欲让BPM应用效益得以极大化,显然必须配合使用者操作习惯的养成,等到大家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倚赖程度,深化到犹如收发电子邮件那般「习惯成自然」,到了那时,不管是基于任何作业需求所衍生的窗体,都很适合以BPM来运作其签核流程。因此,从长远来看,BPM对于企业而言,绝对可望产生莫大帮助,否则像过去一样,厚厚1迭卷宗往返呈核,确实很缺乏效率。

在我们公司内部,举凡入仓单、出仓单、调仓单等单据,尽管此时还不走电子化签核之路,但亦已跳脱传统纸本作业模式,因为公司方面仍然提出要求,操作员必须将数据输进计算机系统,只是信息部在相关系统的设计上,采取1种弹性因应的办法,期望在追求窗体电子化之余,得以无碍于入仓、出仓、调仓等作业之运作顺畅性,因此从中找到1个平衡点,亦即让系统保有主管审核的功能机制,但现阶段却默认了Bypass功能,只要操作员一经输入数据后,即认定该笔单据自动过关,不待主管审核,均可接续进行后面的流程,并无塞车之虞。

至于日后是否全面迈向电子化签核之路,仍端视前述的网络环境、上下游配合程度等环节,是否能臻至成熟之境,而配合各项成熟条件的BPM应用,也才能为用户带来最大实用价值。